close
2017年最好吃圍爐團圓飯輕鬆吃推薦
立即預購年菜:https://goo.gl/SGH34Y
可愛的喬喬妹妹已經1歲半了,是家中的第一胎,喬喬的媽媽是個溫柔細心的全職媽媽,但最近喬喬媽開始感到著急,為什麼喬喬還不會開口說話呢?雖然有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,但是就是還沒說第一個字,明明就有一直教她,為什麼還不會說爸爸媽媽呢?
語言治療師陳怡伶建議家長,但與其如此,不如早期評估,早期介入治療,才不會錯過0-3歲大腦快速發育的黃金時期,也可獲得更好的成效。
▲衛福部台南醫院復健中心醫療團隊,提供專業復健、醫療服務,幫助學習遲緩兒童。(圖/記者林悅攝)
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伶指出,有鄰居跟喬喬媽說:「她家小孩一歲就會說話了,喬喬應該去看醫生」。也有人說:「別擔心,他們家的寶寶一歲多才開口」。甚至有人說:「他們家小孩兩歲才開口,後來話超多,超會說的,上幼稚園就好了拉!」。這麼多意見,究竟要再等看看呢?還是要去尋求醫生的建議呢?
後來喬喬媽帶喬喬到醫院接受評估後才發現,大部分1歲到15個月的幼兒,就應該開始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,而且理解簡單的指令。而且喬喬並不只是不會說話而已,她在7項早期溝通行為表現呈現落後,這7項包含:1.社會情感指標:情緒表達及眼神使用;2.溝通功能:需求表達、共同注意力、社會互動;3.手勢運用;4.發聲運用;5.口語運用;6.理解;7.物品操作,這7項指標可以良好的預測2歲前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,而"語言發展遲緩"又是預測"發展遲緩"的良好指標,也就是說,若是嬰幼兒時期能儘早鑑別出"語言發展遲緩",就有機會提早發現"發展遲緩",除了語言治療介入,還能更全面的給予兒童物理與職能的介入。
經過語言治療師的介入,透過例行性遊戲、象徵性遊戲、口腔動作遊戲及手勢的教導...等策略,幫助喬喬全面的提升溝通能力,包含提升溝通意圖,非口語溝通的運用(肢體、眼神、手勢、發聲),口語理解,符號的使用,因為學會溝通的方法,喬喬開始理解媽媽的眼神、手勢、話語,也開始用可被接受的方式回應,溝通的需求獲得滿足後,負面情緒(哭鬧)減少了,也避免了問題行為的發生。
語言治療師陳怡伶指出,過去習慣等到2歲再評估兒童的語言能力,確實有些小孩的口語表達為晚發型(大隻雞慢啼),這些小孩在兩歲時會說的詞彙量少於50個,並且也沒有雙詞的結合(如:媽媽抱抱),但語言理解都正常,這些兒童中有50%至75%到3歲時會迎頭趕上,但仍有25%至50%的孩童到學齡階段會有表達性的語言發展遲緩。究竟是屬於哪一種兒童?需要再進一步的評估。
記者林悅/南市報導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